1.品種因素:如杜洛克豬的蹄殼耐磨程度較差,某些傳統品種品系的長白豬,其胫骨輕細,肢蹄不夠發達,往往會導致承受力不足引起母豬肢蹄病的發生。
2.營養因素:母豬日糧營養缺乏或過剩,營養素之間不平衡,均可導致肢蹄病。當日糧中鈣、磷比例不當或缺乏,會引起母豬肢蹄無力,甚至後肢癱瘓;初生仔豬缺硒可引起培育過程中的後備母豬肢蹄偏軟,飼料中維生素D缺乏會影響鈣.磷的吸收,易造成種豬骨軟化、跛行,而缺乏維生素H則易引起肢蹄損傷、蹄裂;後備母豬在培育過程中供給過高的蛋白質日糧則可引起軟骨病;泛酸缺乏則可引起共濟失調、步態不穩等。
3.管理、環境及病理因素:如頻繁轉群、並圈,豬舍內衛生狀況差,配種時地面坡度大、豬相互相毆鬥無人看管,豬的飼養密度過大、缺乏光照、擁擠等;病理方面如口蹄疫、鏈球菌病、豬丹毒杆菌病及嗜血杆菌等均可引起母豬肢蹄受損跛行進而遭到淘汰。
那麽怎麽應對呢?
1.引種時要選擇四肢強健、高矮適中、站勢良好、行走有力、無肢蹄病的豬,在本場選種留種時,嚴防近親交配。
2.加強營養供給,在飼料中添加135母豬健康包牲命1號、母豬大壯素、奧得曼A。與飼料營養搭配,保證日糧中能量、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的供應,有條件的可以讓母豬適當曬曬太陽,可以促進鈣、磷的吸收。
3.改善地面結構,要求地面既不能太粗糙,也不能過于光滑,並且要確保一定的坡度,前後落差15~20厘米,汙水能很順暢地流到豬舍後面的糞溝內,不能有積水。有的豬場地面采用全漏縫地板,可使地面達到保溫、防積水和堅固的效果。
4.合理加強運動,設置大欄進行群養,每欄4~5頭母豬,每天飼喂3次。此外,在場內設置露天運動場,采用泥巴地面,讓斷奶後母豬能夠得到的運動。
母豬肢蹄病在豬場很常见,特别是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人们
| 视频清晰度:一般 | 评分:★☆☆☆☆ | 日期:2021-11-05
觀看:11316
随着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出台了,养猪业开始有了准入门槛,豬場环保.... [詳細]